您当前的位置:安卓游戏网游讯正文

“在行”:探索知识盈余变现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7-09-12 07:15:47  阅读:5045+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徐静蕾

  “在行”,是果壳网在2015年3月推出的付费制一对一经验交谈平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行”的背后逻辑是帮助用户找到其所需领域的行家,通过交流获取经验和建议,少走弯路。

  而这也是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又一次商业化的尝试,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到慕课,再到如今的“在行”。

  “我的创业经历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姬十三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果壳网专注知识分析,慕课专注知识学习,“在行”是专注知识服务。外界都很“在行”如何实现盈利,但姬十三并不着急商业化。“在行”平台上直接产生交易,我们离现金很近,想要盈利其实并不难。” ●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实习生 刘笑雪

  ??创业 姬十三和果壳网的商业化之路

  “在行”,是姬十三和果壳网商业化的最新探索。在此之前,果壳网先后推出了慕课、小蛋空气净化器、备孕App“研究生”,两性交流App“知性”、一个美容的App等。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于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自2004年起,姬十三开始科学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目前已发展为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

  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聚集各行各业有趣、有味、有志的青年人,分享讨论各类知识。“谣言粉碎机”等主题品牌以科技视角解读社会事件,获得极大好评。随后,果壳网获得挚信资本等知名VC机构投资。

  从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到获得VC投资的果壳网,姬十三开始了漫长的商业化探索。

  “现在回头看创业初期,主要的问题还是自己完全不懂创业,走了很多弯路。”姬十三告诉记者,运营公益项目和商业项目差异较大,自己当时对于产品理解不够,又没有经验,对于市场决策把握也不到位。“好在这几年,通过自身学习有了很大的提升。”

  2014年,果壳网延伸出来的网络公开课平台慕课获得了教育机构好未来的投资。在姬十三看来,双方气质比较吻合,好未来的核心团队是奥赛出来的,比较偏理工科,与果壳网和慕课的理工气质契合。而且,双方的用户也是高度重合,好未来主要用户人群是理科青少年,以后可以过渡衔接到慕课平台。

  中投咨询顾问崔瑜认为,中国在线教育行业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增长,整个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果壳网慕课与好未来所处的细分市场具有较大发展前景。不过,崔瑜也坦言从两者当前发展来看,依旧没有摆脱在线教育平台盈利模式缺乏的问题。

  不过,在姬十三看来,果壳网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他坦言,创业五年,很多同期的创业企业就像流星转瞬即逝,果壳网却坚持走到了现在。“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因为科普聚集到一起,大家比较讲究初心,商业化步伐不会走得那么快,但我们一直在探索。”

  近一两年,果壳网不断衍生出新的商业产品,持续的创新来自于内部孵化机制。姬十三表示,公司内部有一个创新孵化池子,还成立了创新委员会。任何人有好的点子,只要通过创新委员会通过,都可以尝试研发。

  去年,果壳网营收5000万,净利润达1000万,主要营收来源是品牌合作以及科技衍生物。基于粉丝经济,去年果壳网研发的一款科技日历卖了几百万。姬十三表示,未来将基于社区粉丝经济尝试更多新的板块,比如视频、衍生品以及自然商店。

  ??模式 一对一付费经验交谈服务

  “在行”平台,就是让求知者找到行家把脉,指点迷津。入驻的行家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学者,他们为用户提供的更多的是根植于个人经验的现实干货讲授,如何获得一个升职机会、如何开一个咖啡厅、如何职场穿搭更得体。

  徐锐锋是“在行”广州站入驻的“行家”,开设了“企业化危为机只有一步之遥”和“如何讲一个阅读量10w+的故事”两个项目,收费分别为299元/次和515元/次。他本人则是潮汕特色美食“物依”联合创始人、腾讯前高级公关经理。

  很多约见徐锐锋的都是询问品牌营销方面的事情,据他回忆,有一个做脐橙的创业者求助如何做情感营销。在面对面深入交谈后,徐锐锋给出了一套营销框架,建议创业者从朱自清的《背影》里提取情感元素,从成长过程所面临的亲情、爱情、友情来与消费者建立连接。

  “我是广州第一批入驻‘在行’的行家,这种共享经济的模式对于求问者和分享者都有益处。”徐锐锋告诉记者。

  不过,“在行”推出之初在果壳网内部引起过较大争议。姬十三告诉记者,主要是这种付费交谈O2O的形式太新了,国内外都没有成型的产品可以借鉴,投资人也会质疑其经济效益有多大。

  为了说服团队和投资人,姬十三写了一篇文章《“在行”是什么?用共享经济,造一所“社会大学”》来阐述产品理念。此外,在产品内测时期,姬十三还拉内部团队员工放在“在行”平台上“出售”,让他们亲自体验。

  经过一年时间发展,目前已有8000位行家入驻“在行”平台,用户超过了百万。截至2016年2月,“在行”开通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和宁波七大城市,计划年底扩张到包括西安、苏州和武汉在内的十大城市。

  据姬十三介绍,入驻行家经过其团队精心筛选,都是在相关垂直领域知名度高的专家人士。而姬十三本人在平台上也有两个项目,分别是“创业项目早期实战分析”和“创业雏形期,如何少走弯路”。

  目前,“在行”还没有进行任何商业化操作,平台对于约见双方都没有抽取佣金。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盈利模式,姬十三表示并不着急商业化。据他透露,可能今年下半年接入商业化运作。“在行”成立之初就以独立融资运营,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A轮融资。

  ??未来 知识服务的共享经济何时爆发?

  《认知盈余》一书作者克莱·舍基的核心观点是:分享和创造的价值远胜消费。

  目前,“在行”平台定价最贵的“行家”,是《社交红利》的作者、前腾讯资深员工徐志斌,3000元/次。多数“行家”的定价,会被“在行”的运营人员善意建议设档在1000元以下。显然,对于这里面的很多人而言,其经济回报与时间成本可能并不对等。

  徐锐锋也表示现在比较忙,约见数量有所下降。而对于认知盈余变现,作为“行家”的他认为共享经济大模式的市场空间可期,但“在行”这种高端知识经验交谈存在一个“低频”的问题,不是刚需。“另外,存在一个差异性,北京的人比较爱侃,交流频次多一些,南方人尤其是广州人比较务实,交流频次低很多。”

  在中投咨询顾问崔瑜看来,“在行”这种将认知盈余变现的商业模式由来已久,包括我们熟悉的维基百科、知乎等平台其实都是基于认知盈余建立起来的。在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认知盈余的利用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在行”的行家模式也一样,盈利模式不清晰。

  不过,姬十三本人对于“在行”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专注知识经验服务。他坦言,截至目前所有的创业经历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果壳网专注知识分析,慕课专注知识学习,“在行”是专注知识服务。

  “认知盈余变现何时爆发?我认为现在正处在风口前夜”,姬十三对于认知盈余的前景看好。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Airbnb和Uber为代表的实体共享经济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任机制,陌生人之间更容易信任。而知识盈余作为共享经济下的虚拟价值,以前很难被定价,但现在却可以明码标价出售。

  姬十三预计,今年将涌现50-100家关于认知盈余的创业公司。目前阶段,用户教育是最大的瓶颈。“在行”所做的,也是先打好用户基础,未来慢慢发展。

  第三方点评

  可持续性存疑

  “在行”作为一个知识经验分享平台,运营模式是将知识盈余变现,共享经济大环境下,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不过,在行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原因有三点:第一,所生产的内容如果不是刚需,消费端就会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国内现有的大量免费知识获取平台会对“在行”这种付费平台形成巨大冲击与挤压;第三,国内消费者付费获取知识或者技巧的消费习惯仍然处在培育期。

  这类知识服务性平台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要想持续实现盈利,关键仍然在于内容的不可替代性,要让用户获得无法从其他平台获得的差异性信息与体验,付费习惯才有可能形成。

  艾媒咨询CEO张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