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卓游戏网游讯正文

再给愤青当头一棒:原来明朝倭寇其实是国人

发布时间:2018-04-07 15:51:20  阅读:495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谭维维

1.到海外抢钱去

倭寇士兵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这样定义“倭寇”:“从十三世纪初开始,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携带同伙,一方面到中国和朝鲜(高丽)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对方称此为倭寇,大为恐怖。”

  那么,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为什么把目光聚集到海外?

  两个原因:一是求生;二是求财。

  倭寇产生的大背景,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日本国内乱局。室町幕府从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后,就政权旁落,处于风雨飘摇中。1467年连绵11年的应仁之乱结束后,日本历史上最混乱、最传奇的战国时代粉墨登场了。

  日本全国分为六十八国,每个国相当于中国的县,其中五十三个国,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个大名占据着,可以想象在狭小的地盘里却城堡林立的拥挤程度。大名们强弱分明,穷富不一:强的富的占据几国,部属多达数万,穷兵黩武;弱的穷的只有几个村子地盘,部属数十名,朝不保夕。

  战国时代是毫无纲常道德可言的所谓“下克上”的诸侯争霸时代,整整乱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年里,为了争权夺利,六十八国整天你争我杀,儿子杀老子,弟弟杀哥哥,家臣杀主子都不算稀奇。

  不仅大名在厮杀,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参加宗教组织“一揆”造反。战乱无边,尸骨横野,人民流离失所,农民无法耕种,渔民无法打鱼,饥荒当然随之而来。羸弱的只有等死,强壮点的索性去当盗贼。

  倭寇的大本营,日本九州同样深陷战乱

成群结队的倭寇

  炫耀百年的朝贡船终于锁进历史的仓库,大海上,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结队的走私船和海盗船。一股一股在本国混不下去、怀着财富梦想的日本人,如同贪婪的贼鸥,乘着太平洋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登陆富庶而软弱的中国。

  抢金银,抢丝绵,抢人口,时而攻城陷寨,时而飘忽游击。他们髡头鸟音,相貌狰狞;他们暴戾无比,狡诈无双——东南居民惊呼:“倭子来了!”

  这是倭寇的标准路数:岸上没有防备就直接舞刀抢劫,一旦有官军严防,就假称失舵借粮。

倭寇士兵

  见海边来了外国人,城里居民都赶去看热闹,承平已久的老百姓指指点点嘻嘻哈哈,根本不知道害怕。到了黄昏,突然之间,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来,张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围的官军全部射死。旁观者这才知道是海贼,哭爹喊娘地奔入城关上城门防御。

  “髡头鸟音”的形象,凶悍无比的行动,给明朝沿海军民的震慑,实在无以伦比。官军们忌惮于倭寇的双刀利箭,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老百姓就更别提了,吓唬小孩最见效的一句话就是:“再不听话,让倭子把你抓去!”

  因为真倭威胁大,杀了更见功劳。所以一旦官军斩杀真倭,都会在报捷奏章上重点突出:“斩获真倭首级若干颗”,后面才是“从贼若干”。而事实上,这些“真倭首级”究竟是不是日本人,也是笔糊涂账。

  当时一个江苏昆山人被倭寇掳走五十几天后逃生归来,他向官府描述道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船上大概200个倭寇,有福建、温州、台湾、宁波人,也有几个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占十之六七。梳着髻的“日本酋”只有十几个。

  梳着髻的也不一定是日本人

假冒倭寇

  明代着名小说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里有篇关于倭寇的故事,把假倭刻画得惟妙惟肖:“原来倭寇逢着中国之人,也不尽数杀戮。其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杀害;若是强壮的,就把来剃了头发,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厮杀,便推他去当头阵。官军只要杀得一颗首级,便好领赏,平昔百姓中秃发瘌痢,尚然被他割头请功,况且见在战阵上拿住,那管真假,定然不饶的。这些剃头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着倭势,还有捱过几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凶出力。那些真倭子,只等假倭挡过头阵,自己都尾其后而出,所以官军屡堕其计,不能取胜。”

  除了被逼剃头梳髻的,还有些狐假虎威主动装扮成日本人的。假倭对地形、人情熟门熟路,充当真倭向导和顾问,令沿海倭情更加诡异难辨。对此,一个明朝官员谢杰无奈称:“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对假倭的身份问题,明代史学家郑晓是这样总结的:“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为之奸细,为之乡道。弱者图饱暖旦夕,强者忿臂欲泄其怒。”

  3.僵尸真人版

中日混合的倭寇组织

  嘉靖年间的倭寇成分非常复杂。大的倭寇集团按照出身成分,分为三种。第一,出身海盗:许栋集团、徐海集团、叶麻集团;第二,出身走私商:王直集团,洪迪珍集团;第三,出身日本豪族:陈东集团、辛五郎集团。其他的小股集团则五花八门,无可查考。

  倭寇集团虽然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但大致构成是这样的——

  幕后:日本九州的大名,如盘踞平户的松浦氏,为倭寇集团提供基地、人员和装备。

  首领:大多是中国的不法走私商兼海盗头目,如王直、徐海、叶麻等。

  主力:少数真倭。九州沿海的日本浪人、流民、商贾、无赖。

  附从:大量沿海中国不法分子。福建、浙江人居多。

  看到这个构成,我们会比较好笑的发现,倭寇的大首领大多是中国人,真正在一线玩命的倭寇主力,却是日本人。

当时的街道景象

  倭寇的部队是中日混编军,用郑晓的话归纳是:“倭奴借华人为耳目,华人借倭奴为爪牙,彼此依附。”由于日本人作战勇敢,打先锋和断后的危险差事都是日本人担纲。但是日本人不通中国的人情地理,经常冲锋在前享受在后。

  嘉靖年间的官员宗臣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华人狡,善骗夷。福清之陷也,盖华人之先其夷于睥睨间,守睥者睹其夷,遂惊而逸。即陷,华人乃又先之,骗夷以狱此帑藏也,夷遂呼其类数千人劈门以入,而其时华人已群入帑藏中负其万金走矣。夷人不知华人负之矣。及败,其俘皆夷,华无一夫被创者。”攻城时让真倭冲在前面,城破后,华人首先获利;败走时,华人先跑,而断后的真倭全部被俘——日本人真笨,中国人真聪明!苦笑中。

战斗情形

  日本真倭的数量虽然少,但战斗力很强。明代史料《皇明经世文编》里称:“倭贼勇而憨,不甚别生死。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舞而前,无能扞者。”抗倭名将俞大猷曾经在西南镇压过少数民族作乱,他对倭寇的评价是:“倭人之桀骜、剽悍、嗜货、轻生,非西南诸番之比。”

  《倭变事略》上有几则真倭“桀骜、剽悍”的记载,简直有点骇人听闻。

  第一则。数百官兵包围住一艘倭寇海船,弓矢齐发,并点燃了船只,“酋长有八大王者,从火中奋跃,眉毛尽焦,独举二刀拂火飞斫我军,跳掷数四而倒。”

  第二则。官军把一小股倭寇围在农家屋内。“须臾一贼嗔目咬牙,作叱咤声,举刀对斫,火喷星流,着地舞来,众兵攒刺十数枪,尚能跳起四五尺。”

放哨

  第三则。东洋桥战斗中,官兵三路包围住一伙43人的倭寇,“贼一先锋衣红绡金短袄,舞双刀突前,众围之,斩其首,犹能匍匐数百步,我兵复斫断其手足。”

  第一个火中跳出作战,第二个被刺十来枪还能跳四五尺,第三个脑袋被斩了还能爬几百步——这几个日本真倭堪称《生化危机》的僵尸真人版。

  4.抢钱,抢丝棉,抢人口

战败的倭寇

  一个嘉靖官员在奏章中用颇带调侃的口气写道:“盈盈一水,片帆乘风,指日可到。倭未尝一日忘情于我。”

  日本人之所以“未尝一日忘情于我”,当然不是出自美好的中日友谊,而是惦记着富饶中国的财物。常去日本做生意的海商童华对明朝官员这样介绍:“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绵布,尤为彼国所重。”

  时人都熟知倭寇的一大特点:嗜货如命。货就是命,命就是狗X。

  最受倭寇欢迎的货是丝绵。

  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在明代和苏松地区号称中国最富庶的“天堂苏杭”,农村处处稻香,遍地桑林,处处可闻机杼之声,向有“丝绸之府”之称。正因为如此,成了嘉靖倭寇侵袭的重灾区。嘉靖三十四年,一伙倭寇攻入嘉兴崇德县,在一个大户人家中发现了丝绵仓库,“踊跳而喜”。

  “踊跳而喜”就是高兴得拥抱在一起跳起来,为什么如此狂喜?因为丝绵在日本很值钱,运回国起码有十倍的利润。日本的丝绸产量极少,仅仅为少数贵族使用,是最时髦的物品。棉花种植也没有普及,日本普通老百姓还是身穿麻纤维的衣服。因为当时日本人对丝绵的极度喜爱,以至不少中国人偏执的相信:日本国闷热潮湿,不是人呆的地方,不穿丝绸衣服的话,汗粘在身上永远干不了!

日本贵族

  时人记载道:“(倭寇)随处抢劫人口……妇人昼则缲茧,夜则聚而淫之。”倭寇就连行军抢劫过程中,都念念不忘丝绵。抓到妇女,白天缲茧纺布,晚上供其泄欲。

  丝绵是最爱,其他的生活必需品日本人也统统感兴趣。《筹海图编》中专有《倭好》一节,记载了日本人喜欢的中国物产。衣料类:丝、丝绵、布、锦绣、红线;日用器物类:针、铁锅、瓷器、漆器、女人脂粉;药材类:川芎、甘草;书籍类:佛经、医书及四书五经;原料类:水银、硝石。

  民间的财物毕竟有限,抢光财物还抢什么?抢人。

  倭寇上岸后,除了掠夺财物,就是掳掠人口。对富人,劫为人质,限定时间掏赎金放人,甚至挖掘祖坟,把挖到的尸骨也作价勒索。对穷人,挑选壮年男女,只要船装得下,一概抢走运回国内。男人命运有两种:一是剃头充当前驱,一是做奴隶。妇女的命运悲惨则可想而知。

  曾两次赴日的明代使者郑舜功,在旅行记录《日本一鉴》中写到,他亲眼见到被掠到鹿儿岛高须地方为奴隶的二三百名福建男女,个个“髡发跣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过着地狱一样的生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